維生素D的功效 |
|
‧經由食物吸收或透過陽光照射皮膚,藉由紫外線作用於皮膚中的油脂,以製造出維生素D後被人體吸收。 ‧調節發育,尤其是骨骼和牙齒 ‧可用於骨質疏鬆症、軟骨症及缺乏鈣質的預防和治療上。 ‧可治療手術後的肌肉收縮症狀,並能防止佝僂症的發生,與增強免疫力。 ‧可以加速鈣與磷的吸收,強化骨骼與牙齒,並有促進維生素A吸收的作用。 ‧如果足量攝取,還可以預防癌症、高血壓、漸進性骨關節炎,並治療偏頭痛與經前症候群。 ‧維生素D和維生素A、C同時服用時,更可預防感冒。 |
|
維生素D缺乏時的症狀 |
維生素D過量攝取的結果 |
由於維生素D是屬於脂溶性維生素,不會藉由尿液排出體外,因此要引起缺乏症,需要一段時間。缺乏時的症狀如下: ‧偏頭痛 ‧脊椎受傷 ‧肌肉僵硬 ‧骨頭變形 ‧嚴重的蛀牙 ‧經前症候群 ‧動作不靈活 ‧腰及背部痠痛 ‧副甲狀腺分泌過量 ‧骨質更替速率過快 ‧增加髖部骨折的危險 ‧老年人產生骨質疏鬆症 ‧佝僂症:在小朋友身上表現為關節或骨骼生長不正常、長牙較慢、肌肉呈現軟弱狀態;在成人身上症狀則為容易抽筋與骨折,肋骨、骨盤和腿部疼痛,肌肉軟弱。 |
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,攝取過多會被儲存在體內,引起過量症;並也會從骨骼中分離鈣質,若在鈣質缺乏的情況下繼續攝取則可能造成危險。而可能造成中毒的計量僅約50微克(2000I.U.)。而過量時產生的症狀大致為: ‧腹痛、嘔吐 ‧下痢、頻尿 ‧高血壓 ‧皮膚搔癢 ‧食慾不振、體重減輕 ‧心律不整 ‧眼睛疼痛 ‧嚴重者易致血管硬化 ‧異常口乾舌燥 ‧動脈提早硬化 ‧精神和身體成長受阻 ‧急發性鈣血症(因會促使鈣在血管壁、肝臟、肺部、腎臟等內部器官異常沉澱,如果持續惡化,會造成腎臟負擔,引發腎功能不全症或腎結石。) |
特別需要維生素D的人 :
吃素食的人 |
因素食者只偏重蔬菜類食物,較容易營養不良,所以每天宜攝取5~10微克。 |
經常外食者 |
因外食者常營養不均衡,而維生素D又為必要攝取的維生素之一,所以每天宜攝取5~10微克。 |
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 |
維生素D對骨骼的生長有益,所以發育中的兒童與青少年,可依照醫生的指示適量補充。 |
飲用未添加維生素D牛奶的小朋友 |
應增加維生素D的攝取量,其劑量可依照醫師指示。 |
退化性關節炎 |
喜好激烈運動、40歲以上的男女、或工作屬於勞動性質者,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,而維生素D對軟骨症、骨質疏鬆症及缺乏鈣質的預防和治療上,有相當的益處,可依照醫師指示補充。 |
夜間工作者 |
如護士、晚上工作者或生活方式及服裝關係,沒有辦法照射到充分陽光的人,都要多攝取維生素D。 |
老人 |
由於其對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添加營養的乳製品,但因老年人缺少乳糖酶,因此老年人對這些食物容易興致缺缺,所以應適時補充維生素D以減少骨質流失。 |
孕婦或哺乳的婦女 |
這個時期的婦女普遍缺乏維生素D,因此要特別注意攝取,以免影響下一代。但是也不可攝取過量,需依照醫師指示補充。 |
學齡兒童 |
學齡兒童因課業繁重,假日較少從事戶外活動,若沒有曬到充足的陽光又加上偏食,很容易造成維生素D不足,故需依照醫師指示補充。 |
嬰幼兒 |
2個月~2歲的嬰幼兒正值骨骼發育期,因母乳與奶粉中沒有維生素D,除補充鈣質外,可以讓他們照射陽光,藉由陽光來吸收維生素D。 |
維生素D的烹飪特性: |
‧對鹼性安定,但如果一經氧化或接觸到光、熱,即會產生不穩定的現象,因此烹調過程中,可能會引起40%以上的損耗。 ‧被普遍認為含有豐富維生素D的生香菇,其實是來自於其中的麥角脂醇,但該物質必須要經過紫外線照射,其內的麥角脂醇才會轉換成維生素D,因此食用前,應將之放在太陽下照射後在食用。 ‧太陽中的紫外線促使皮膚產生維生素D,故應一週三次,將臉及手臂曝曬於太陽下,可增加維生素D的製造。 ‧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以動物性為多,其中以魚類為主。 ‧乳製品雖然也含維生素D,但脫脂牛奶卻不含維生素D,故不在此範圍內。 |
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:
海鮮類 |
比目魚、青魚、鮪魚、秋刀魚、小魚乾、魚罐頭……等。 |
五穀雜糧類 |
燕麥……等。 |
蔬菜類 |
苜蓿、香菇……等。 |
乳製品類 |
牛奶……等。 |
其他 |
植物油、蛋黃、奶油、魚肝油、番薯、曬太陽……等。 |
最佳攝取來源TOP 10:
TOP 1 |
TOP 2 |
TOP 3 |
TOP 4 |
TOP 5 |
比目魚肝油 |
鱈魚肝油 |
鮭魚 |
沙丁魚 |
鯛魚 |
TOP 6 |
TOP 7 |
TOP 8 |
TOP 9 |
TOP 10 |
雞蛋 |
蝦米 |
強化牛奶 |
鰹魚 |
鯡魚 |